结合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发布时间:2024-04-25 01:57:39 来源: sp20240425

  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其灵魂和精髓在于领会贯穿其中的理念方法。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日前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千万工程”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

  “千万工程”创造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范例,是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幸福工程。一方面,“千万工程”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做起,以“小切口”撬动农村大变革,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如磐初心。另一方面,“千万工程”立足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分类确定村庄的发展方向,因村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推进“千万工程”时,坚持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一起抓,全景式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市与农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千万工程”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源头。“千万工程”预演了乡村在振兴过程中应该怎么办、怎么干、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其推进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和核心密码是人,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人,必须紧紧抓住农民需求这一主要矛盾和实际情况,推动农民与集体关系的不断演进。“千万工程”是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调整,是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当农民实际与集体、组织的关系,发展到事业共同体这个层次的时候,就能形成治理有效、群众参与的乡村全面振兴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对“示范村”和“整治村”分别提出任务要求。随着工作不断深化,又针对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传统农区、丘陵山区和海岛渔村等进一步分类细化了整治建设目标和重点。现在,浙江又针对“未来乡村”建设提出了“一统三化九场景”的具体要求,形成了契合实际的模块化推进思路办法。新时代新征程各地推进乡村建设,也应该科学把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根据乡村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资源优势等,分类明确建设重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提升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便依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分类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让浙江省千万乡村各自形成切合实际的模块化推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其灵魂和精髓在于领会贯穿其中的理念方法。南北方乡村的发展速度、理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相结合,要从“看得见”的乡村建设角度入手,如村庄的环境整治、水电路气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打好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再从“看不见”的乡村治理角度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实现向乡村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共享共富和城乡深度融合互动的层面迈进。

  结合实际找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切入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循序渐进,创造性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成果。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围绕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要坚持领导在乡村一线指挥,干部在乡村一线干事,情况在乡村一线了解,问题在乡村一线解决,工作在乡村一线落实,感情在乡村一线融洽,水平在乡村一线检验。农民群众需求在哪里,工作困难在哪里,急难险重的任务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线。要始终坚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把工作重心放在一线、放在基层、放在推动发展上。

  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千万工程”顺应时势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主抓手和突破口,推动“城市反哺农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根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六部分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两个“确保”,是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个“提升”,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维度展开,明确了加快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提出要求;一个“加强”,即始终强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举措。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等举措。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出新部署。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基层调研时,听到有基层干部总结良好文化环境对乡风民风的影响时说道:“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重要切入点正当其时,也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手机已经成为亿万农民的“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新农人”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乡村文化魅力。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建乡村文化组织,自导自演群众性文体活动,以乡愁乡情为纽带,挖掘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文化活力。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进典型、优秀案例,多渠道、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唱响乡村振兴和中国经济光明论。

  (作者王克修系湖南省委党校二级教授,王露曼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王克修 王露曼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