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昆明召开:“中国博物馆事业步入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24-04-27 19:22:27 来源: sp20240427

   中新网 昆明10月28日电 (记者 胡远航)28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家国情怀”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图为研讨会现场。 中新网 记者杜潇潇 摄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博物馆人类学包含以人类学理论对博物馆业务实践加以指导、对博物馆的组织与运作机制加以阐释与解读两个维度。由于诸多原因,中国博物馆人类学学科建设及研究较为薄弱。为改变这一状况、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国民族博物馆于2017年搭建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平台。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百名文博行业、民族学、人类学等领域专家参加,以“博物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家国天下情怀”“回望与展望: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人类学的发展与知识生产”“文明互鉴中的博物馆:美育与文明交流”“面向美好生活:疗愈、社会关怀与可及性”等为题组织10场专题研讨,并举办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的地方实践论坛、第三届青年策展人项目评审等分活动。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致辞称,经过6年发展,在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的推动和引领下,中国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已颇具规模,并形成可观的成果。此次将研讨会会场搬至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前沿阵地——云南大学举办,具有标志性意义。这表明大家正在构建一个坚实的学术共同体,聚集起更加能够共同支撑和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巨大力量。

  郑茜表示,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拥有史无前例的博物馆受众群体和传播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研讨会所汇聚的200多篇理论成果,势必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方法论和工具性价值。

  云南大学副校长陈克清指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创立之初先后汇聚了费孝通、许烺光、陶云逵、林耀华、杨堃、江应樑、田汝康等享誉世界的大师,建立了“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研究室”即学界称誉的“魁阁”学术共同体模式,产生了《云南三村》《生育制度》《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彝族简史》《傣族史》等一批学术经典。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深入挖掘博物馆的更多功能,让博物馆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厚植家国情怀。

  “人类学和博物馆有着复杂深厚的联系,博物馆的众多展品来自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但过去,我们往往在博物馆里做研究,没有把博物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称,博物馆和人类学的学科融合,有着丰富的内在逻辑,并将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当日,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人类学荣休教授蒂姆·英戈尔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麦夏兰受邀作主题演讲。

  蒂姆·英戈尔德结合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篮子编织技艺,反思算法、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他提出,“在以前,快速工作意味着抓住时机,而非争分夺秒;复杂性在于注意力和反应的深度与微妙,而不是冗杂的信息。在我们享受算法、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应忽略感受生命力、流动性及协同的重要性。手工编篮子,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麦夏兰在演讲中探讨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如何支持非排斥性的“家”和“家园/国家”。她认为,“家”和“家园/国家”经常被赋予积极的情感,但也可能限制人生的视野,或导致被排斥甚至是仇外情绪的产生。博物馆及文化遗产展示,应注重参与感、多样性的营造,展示更具广泛世界观的“家”和“家园/国家”。

  当日的研讨会还发布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策划的“博物馆人类学经典译丛”。该丛书选取了世界人类学发展至今以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和分析对象、具有重要代表性意义的理论作品和民族志作品,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点,共12册,已确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完)

【编辑:刘星辰】